一、裝備后行是中國汽車產業跟隨發展階段的規律。
汽車行業是機械制造大行業的一個子行業。在機械行業內部,一直有一個爭論,就是為什么汽車行業研究、試驗、制造所需要的高端裝備一直主要依賴進口?機床、儀器儀表等行業一直埋怨汽車行業崇洋媚外,喜歡買進口設備;而汽車行業則責怪機床、儀器儀表等行業產品精度不高、可靠性不好,不能滿足汽車行業的需要,F在看來,這種爭論沒有必要,是中國汽車產業在跟隨發展階段的規律所致。
回顧中國汽車產業70年的發展歷史,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。改革開放之初,經歷了長期封鎖的中國汽車產業技術水平較低,“缺重少輕、轎車近乎空白”,汽車產品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。國家不得不花費大量寶貴的外匯進口汽車。以1985年為例,當年中國國內僅能生產5000輛,不得不花費寶貴的外匯進口轎車10萬輛。與此同時,中國用合資和引進技術的方式,開始建設上海大眾、北京吉普、廣州標致等轎車項目,中國重汽、包頭奔馳等重卡項目,北京、南京、重慶、江西等地的五十鈴輕卡項目以及天津、重慶、哈爾濱、柳州、昌河等地的微車項目。
建設初期,中國同樣缺乏高水平的汽車零件制造能力和汽車裝備制造能力,不得不花費外匯進口零部件和汽車裝備。1994版汽車產業政策頒布后,有力地促進了汽車零部件水平的提高和國產化比例的相應提高,其中也包括建立引進技術或合資的汽車零部件企業。而在汽車裝備領域,一方面,缺乏專門的產業政策促進發展,另一方面,政府還對于進口汽車高端裝備給予免稅優惠。因此,中國汽車裝備水平發展相對較慢。
也有專家質疑,上世紀60、70年代,可以用“聚寶”的方式建設二汽,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反而不行了呢?關鍵是質量和水平不一樣。改革開放以后,我們生產的大部分是國際水平的汽車產品,采用水平較低的國產裝備達不到性能和質量的要求。實際上,我們用“聚寶”方式建設二汽,經歷了長期而痛苦的“攻關”過程,有些國產設備好幾年以后才能正常運行。
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在技術跟隨發展階段,汽車產品已經定型,裝備也已經定型,較少需要創新。加上發展初期,我國汽車產業規模較小,相應的汽車裝備市場也比較小,缺乏創新發展的市場條件。政府之所以長期對于汽車高端裝備給予免稅優惠,就是考慮到高端裝備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現實規律。與高端裝備同理,部分關鍵材料和核心部件也滯后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,是產業的短板。
二、創新引領發展階段需要裝備同步創新發展。
近十年來,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引領發展新階段,汽車高端裝備的創新也成績斐然。以中國目前已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動力電池領域為例,十年前我們大量進口日本制造設備,五年前我們大量進口韓國制造設備,而現在,中國動力電池制造設備自給率已達到95%以上。不僅是替代進口設備,還有很多創新發展。比如激光切割和高速疊片技術和裝備,就已經領先于世界?梢院敛豢鋸埖恼f,我國動力電池裝備的同步創新發展,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動力電池發展。
為什么能達到這么好的成績呢?原因主要有三條:
第一,中國的動力電池與世界基本上是同步發展,有著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。不僅在電池材料方面需要創新,在裝備方面同樣需要創新。
第二,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最大,產品技術進步速度更快。市場大是裝備創新的必要條件,創新投入可以迅速變現回收,用于持續創新。而產品技術進步快,對裝備創新提出了更多、更高的創新要求。
第三,中國制造正在由低端走向中高端,為動力電池裝備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。
筆者一直堅信,所有行業都是由同樣有情懷、勤奮和聰明的人在推動。跟隨發展階段,汽車高端裝備滯后于汽車制造行業發展,是條件所限,規律所致,F在市場條件變化了,高端裝備完全可以和汽車制造產業同步創新發展。而且,離開高端裝備與汽車行業同步創新發展,我們不可能建成汽車強國。同理,汽車用的關鍵材料和核心部件也應該與汽車產業同步創新發展。
最后,呼吁政府有關部門考慮取消汽車高端裝備進口免稅政策,給中國裝備制造業以同等的機會。
【作者簡介】
知名汽車產業評論家,清華大學汽車專業研究生、工學碩士。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、北汽集團總經理、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、北京市人大代表。曾發表過近百篇汽車產業發展評論,F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、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